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锦集8篇。
您需要什么主题的内容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份“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你有没有为了写观后感而收集过相关资料呢?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帮助感谢阅读!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1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班级:资源勘查工程111班学号:***姓名:程斌
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他们有的只做手表,有的沉溺于饮酒,死在河**,有的因生活不当导致早逝,有的喜欢虐待好美女致死。。。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
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不妨对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nash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后来的nash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
这个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有勤奋塌实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吗?差远了,这个不是孔子讲的故事,恰恰相反,其实john nash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
因此,最后nash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从影片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还巧妙地借用了公众对纳什心灵的肯定,来肯定纳什的灵魂,称赞他学会了生活。
因此“美丽心灵”不是“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和有关生活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天才在他天分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缓慢的成长。
也许大部分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说她可怜,说她为nash付出了太多,从而认为“美丽心灵”这四个字其实说得是nash夫人,这个虽然说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却也是对此电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较为浅层次的结论。大多数人没有看出来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他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
但这些都不是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nash放弃的东西当中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研究兴趣:细心的人们都注意到了princeton玻璃上原本一个个白色的几何图案已经变成了一个个代数方程。。。那到底nash后来在princeton的图书馆中做什么呢?
就我个人理解,他是用一些垃圾塞满自己贪婪的大脑,从而让那些幻觉无隙可乘。(这一点从那个叫toby的学生最最起初的口吻当中可以看出来)。
也许当nash第一次在大厅里看到那位桌子上放满水笔的科学家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达到了他的水平,不过虽然nash的头脑达到了,他的心灵却不值得受到如此的赞誉。所以,虽然很难说约翰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他疯了),会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但我相信导演也承认,用完美的大脑换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心灵”和“心灵捕手”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后者中的damon放弃了虚荣去寻找自己的最爱而前者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先做人,后做学术。”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是总有人曲解它的意思,例如“品行不端就做不好学术”等等,这种解释岂不是完全否定了马奎斯撒德和莫扎特在他们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吗?因此它不是对孔子学说中迂腐部分的继承就是对天才的妒忌。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你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天才,所以不要让你的艺术和哲学掩盖你的人性。
所以如果你是个天才,20岁,你惊讶地发现你已经达到了科学的顶峰,但是没有人欣赏你的理论,认为你疯了,你该怎么办?去倒杯热茶,写篇影评,浇浇花,灌灌水,然后一边继续从事研究一边默默得等待几十年后你的天分得到学术界得认可。
这就是生活……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2
如何在现实与幻想中生存?这是我在看完电影《美丽心灵》后在心中留下的一个疑问。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见证了约翰.纳什那令人叹服的破译密码能力,一心想着我们的男主人公会如何出色地完成这机密任务。谁知画面一转,剧情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原来一切只是他的幻想,他的浪子室友查尔斯、可爱的小女孩、还有那神秘冷峻的特工,全是虚幻之物,约翰.纳什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不得不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自己的幻想,并且毫无察觉,这也是许多与这疾病有关的电影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正如影片中的罗森医生所说:"真正痛苦的,不是亲爱的人离开或死去,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我想这不仅仅对主人公,对我们观众也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我脑海中油然而生一念头,假如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会怎样?
若我被突然告知,我的好友、兄弟其实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自己其实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接受治疗,我想我的精神很有可能会崩溃。其实不难理解,当下的我们,所接触的、所感受的,抑或正在交谈的对象,我们都会毫无疑问地将其视作真实,这也是人类感受自己是"活着的"的重要凭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信念。正如我现在正在敲打着键盘,在写着这篇观后感,如果你告诉我其实不存在什么观后感,甚至根本没有这台电脑,我只是对着空桌子在乱动手指,我是不会相信的。因为在我看来,我感受着这台电脑的温度,键盘的反弹通过我的手指传达给了大脑,让我知道我正在敲键盘,而你却跟我说这不存在,你的话毫无疑问是对我的固有信念的一种颠覆,不仅是我,一般人也是不会去相信的。
但可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们看来,他们不相信的其实是真实的,一直相信的却是虚幻的。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幻想并没有随着他们意识到自己患病而消失,而是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幸运的可能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不幸的如约翰.纳什则与幻觉并行了数十年,从青年走到了老年。影片并非完全虚构,而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我想,现实中的约翰.纳什之所以能与自己的内心抗争这么多年,并且还获得诺贝尔奖,一定是因为他具有很坚定的生的信念。
是的,在现实与幻想交错混淆的世界中,备受幻觉困扰,害怕伤害任何人,每天心神疲惫不堪,能在这梦魇般的生活中生存下来的,是强人,而仍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自己的工作,造福世界的人,是当之无愧的巨人!约翰.纳什,他是不幸的人,也是幸运的人。不幸于身患顽疾,幸于在困难时刻有爱妻对他的不离不弃。是妻子对他的那份爱,让他坚信即使世上的一切都只是幻觉,至少妻子的爱是最真实最温馨的,无法证明,也无需证明。而面对那无法摆脱的幻觉,他选择的是坦然接受,而不是一味回避。
约翰.纳什的行为也给了我很大启发,生活中谁没有过失意绝望甚至想轻生?而亲人的鼓舞与安慰能够给予我们无穷的动力,让我们产生强大的信念--活下去。对于生活中的不快,很多人都告诉自己或他人要去忘记。其实忘记只是逃避的代名词,人类的特性之一就是太容易记住伤痛,并且难以挥去。既然挥之不去,那何必苦苦挣扎去强迫自己忘记?我们需要的不是忘记,而是淡化。坦然接受过去发生的种种不快,告诉自己这些已经过去,无谓再让它们折磨自己,即使日后会想起,也能一笑而过。
电影《美丽心灵》在当年荣获8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夺得4项奥斯卡大奖,可见该片的影响力非比寻常。我想,该片之所以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奉行了电影的宗旨,即反映生活,启示生活。它向人们讲述了在痛苦与绝望中的生存之道。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细细品味“美丽心灵”,觉得它既无花哨的题目,也无煽情的内容,更不像“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有关生活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天才与幻觉斗争的过程,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影片让人们看到纳什的勇气,感受到艾丽西娅的巨大勇气,让人们尊重和感动,这不仅是美国人所需要的,也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的。
当身边的同学都相继发表**时,他焦急,渴望自己做出成绩,只不过他瞧不起任何没有原创性的理论和解释。由于得不到世人的认可,这个时候,他在脑海中幻想出了他的葡萄牙室友查尔斯、威廉帕彻等多个不存在的人物。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心疼他说芯片不见了时的那种难以接受,感伤他不能满足妻子的那种愧疚,理解他好多次和“好友”争辩的那种痛楚。
可是,纳什没有自暴自弃,他选择了面对。他拒绝承认曾经最亲密的朋友,放弃了自己的狂傲,当princeton玻璃上原本白色的几何图案编程变成一个个代数方程,我们明白,他连自己最宝贵的研究兴趣也舍弃了正常与幻觉之间,纳什在坚持。30年的时间爬上纳什的额头,真假,对错,似乎都不重要!
就像纳什最后说的那样,“我依然会产生幻觉,他们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我选择不去关注。”他的勇气令人动容。是他对生活的信念在在支撑着他。
也许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留下一些伤疤,它们就像魔鬼一样缠绕着我们的心。我们不想碰他们,因为只要轻轻地碰他们,我们就会感到疼痛和血流。所以我们选择了回避,选择了躲闪,选择了蜷缩在仿佛只有自己的世界里疗伤,慢慢失去自信,失去了开拓新世界的能力,长此以往,伤痕便会冰冻我们的情感,令我们无所适从,令我们无力做我们的工作和事情,所以,有些痛楚,我们不得不面对,获得重新独立生存的勇气比什么都重要!
纳什的妻子,艾丽西娅,是一个拥有美丽心灵的天使,是她,撑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是她,给了纳什鼓励与支持,让这个天才受到重大打击后,依然有安身立命之所,并最终让偏离轨道的他像恒星一样高挂天际,重放光芒!我清楚地记得当纳什的朋友问她,是否撑得下去的时候,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
但当我看着纳什,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就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次数不多,但已经足够了。”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让人倍受感动。不在乎付出和得到,只要知道他是你深爱的人!
也许爱情是一种特殊的逻辑,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来推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因为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变得狂躁不安。金钱和权力蒙蔽了我们的心。纯洁的爱情,似乎已踪迹难觅。
在当今社会,恋人留恋、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我们无法言喻的痛苦,艾丽西娅的爱情更是弥足珍贵。是她,艾丽西娅,让我们心灵受到了震撼。这份爱,纯洁而神圣。
艾丽西娅的坚持是士兵突击里面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真实写照,相信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真爱无价!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4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的心理电影,并且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 第59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8项大奖。其出彩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
首先是剧情方面。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
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9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5
美丽心灵这部片从大一开始就知道了它的存在。也知道了它的知名度。其实是我out了,这部片就已经上映,只是以前没有多大注意,读了心理学这专业后,才关注起心理学电影。
从大众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励志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部讲精神分裂和自闭症的片。我是这样觉得的。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描述它,觉得挺有意思:一只肥猪,我们可以在家养着当宠物,可以卖给人家杀了吃肉,也可以把它摆在别人面前来做个类比。它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那要看你追求什么!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人物传记片,故事原型是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纳什早年就做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是他出众的直觉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历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他妻子的相助下,毫不畏惧。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他登上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舞台,在发表感言时。纳什注视着他的妻子说:他的一切是妻子给的。在看这部片的过程中,除了主人公向学术追求的执着激励着我之外,他妻子对他的付出也感动着我,其实他的妻子想过要放弃,但最终没有,这就是爱的力量,要是她的妻子放弃了,那么可能不会有纳什的伟大成就。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6
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和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人利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幻觉使他无法分辨生活中的真伪外,他还幸运地有些自知之明。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始终配合**。
直到老年,虽然这种**病没有得到**,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直到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说,无论纳什事业的成功,还是与疾病的抗争,最终都取决于他自己。发自内心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可能是作家和导演的深刻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一颗美丽的心。为了承担家庭负担,照顾儿子,满足妻子的需要,他停止服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
他的心是清洁的,他的坚强意志美化了它。艾丽西娅是一个美丽的天使,有一颗美丽的心,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丈夫患有精神病和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一点也不退缩,坚定地承担起家庭在风雨中摇曳的重任。
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
“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我看着纳什,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我就会便成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还不够,但已经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她很美,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像马丁·汉森这样帮助、鼓励和关心纳什的人有一颗美丽的心。他们以宽广而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和其他人都在用他们的爱为一颗美丽的心架起一座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拉塞尔精湛的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发挥的极其逼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电影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影片。扮演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非常困难的,也是演员表演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
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我们回到客观的视角(即纳什的真实环境),让观众突然意识到并深深同情纳什的经历。在此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表情有效地促进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塑造。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7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名故事。这位可爱的可敬的甚至可以说有些疯狂的数学家,他不仅用他的卓越的成绩震撼这世界人们,他更用自己的执着的永不放弃的心灵感动着人们。什么样的心灵是最美丽的心灵?那便是一刻永恒的心。
拥有一颗永恒的心,拥有着自己最深刻的秘密,即使那样的秘密是不为世人所认同的,即使那样的秘密甚至是不真实的,即使那样的秘密给你带来的仅仅是一直以来的困扰和苦痛。但那终究是你的,秘密是你的,精神是你的,心是你自己的。这颗永恒的心是可以让自己做主的。
在那样的迷茫的过去,主宰着我们思维行动以及整个生命的心,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呢 ?它是否为了自己的真知而执着,他是否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是否对自己的信念甚至是是信仰坚持不懈?问问我们自己的心,是否,是否?
在那样的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将面对如何的变数?那么,我们又会以怎样的心来面对这一切呢?如果遭遇阻挠,我们是否会一如既往?如果不被身边甚至是最亲的人误解,我们是否会坚持开始的路?如果希望在瞬间崩塌,那么,我们又是否会有承受的勇气?
一颗永恒的心,一颗执着着永不言弃的心。那么,他在一意孤行的同时,又是否能够接纳正确的建议和指导呢?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拷问一下自己,怎样拥有一刻永恒的心。
我相信,我们所有的人,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希望的未来之星。因为我们希望着,因为我们期待着,一颗执着的永恒的心!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篇8
《美丽心灵》的英文名为《a beautiful mind》是根据约翰·纳什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纳什在30岁,中年时期,人的一生中最好的时刻他却得了精神**症。纳什因为他研究出了博弈论而一举成名,而30岁之后他又用了30年的时间与精神**相对抗。
幻觉,可怕的幻觉一直折磨着他,但坚强的纳什一直试图与他们共存,他的一生。在影片中,他的妻子、同事和朋友都没有因为他生病而放弃他。相反,他们总是用爱温暖他,让他找到真正的感觉,让他有勇气去对抗幻觉。
1994年,纳什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个人一生中会面对很多敌人,包括失败和痛苦等,但战胜它们需要勇气,而且必须付出很多代价,有时要学会与他们共存,然后慢慢地忽略它们,我们可以坚持这样做。纳什他就坐到了。他不仅因为博弈论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数学家,而且是一个有着强烈精神的人。他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更深层面上,美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家,对于纳什这样的“病人”,他们选择爱他,即便是他的对手,也依然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你应该对对手的成功感到真正的高兴,而不仅仅是嫉妒,包括你的朋友。中国人还不够成熟,常常窝里斗。